当前位置:

体育强省大家谈 | 创新体育“融合”发展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谭焱良 编辑:向群 2020-12-01 10:00:1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布局之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体育强省建设规划(2020—2030年)》,明确了湖南未来十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

接下来,撸起袖子具体怎么干?怎么样开启湖南体育强省建设新征程?即日起,由湖南省体育局指导,红网体育特开辟《体育强省大家谈》栏目,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建言献策。

投稿地址

hongwangtiyu@163.com

hntyxc2018@163.com


创新体育“融合”发展之路

文/谭焱良(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院长)

“十四五”,是湖南体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把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大局中去统筹规划,积极探索湖南体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不断开创健康湖南、体育强省新局面。

微信图片_20201201095748.jpg

资料图:长沙市火车站是湖南省内著名的地标建筑。摄影/尹秋义

一、体育与教育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体教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湖南体教融合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体教融合关乎体育强省建设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把全面贯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工作作为考核各级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履行政治责任的指标。

各行政主管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对学校体育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全面推动基层业余训练进中小学,支持中小学建立各种运动俱乐部,建立健全以教育部门为主导、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建共管的业余训练新体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青少年竞赛体系,突出竞赛的育人功能,建立小学、初中、高中校级比赛的联动机制,鼓励义务教育学校、高中学校代表队参加青少年体育赛事,创建具有我省特色的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特长奖励机制。

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引导优秀退役运动员通过再培训进入各级学校体育教师队伍,进入体育俱乐部从事青少年体育教练工作。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建一所高水平体育本科大学,为体育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文化支撑和科技支撑。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运动队管理体制,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微信图片_20201201095752.jpg

资料图:位于长沙望城区的长沙市体操学校。摄影/符洹雨

二、体育与医卫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推动公共卫生健康战略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转型,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探索体医融合新模式,关乎体育强省建设和人民健康水平。

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联动机制,通过健身场地设施的智慧化建设和社区健康师的创新服务,构建运动设施加专业指导的健康服务场景,让主动健康的健康管理模式进入千家万户。

夯实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基础,挖掘体育等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在疾病预防与康复领域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太极拳、马王堆导引术、易筋经等中华传统体育治疗慢性病的特殊作用,研发慢性疾病干预的运动处方库。

积极协调争取运动健康健身服务项目进入医保,或政府拟定工会专项经费优先购买运动健康服务产品。组建、扩建新的体育医院和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在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治疗、国民体质监测与指导、运动与健康促进等公共健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01201095755.jpg

资料图:2017长沙马拉松赛期间,医务人员为参赛选手进行康复处理。摄影/符洹雨

三、体育与文化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体育文化是“湖湘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坚定体育文化自信,绽放体育文化光彩,让体育文化塑造湖南品格、融入湖南血脉。努力践行体育与文化融合发展新理念,关乎体育强省建设和人民文化自信。

建成湖南体育文化博物馆,激发体育文化新活力,挖掘整理体育文化史料、影像、人物、故事等资源,深入研究曾国藩、毛泽东、黄兴等伟人体育思想,打造若干个兼具体育文化历史印迹和现代体育精神的体育文化阵地,保护好、传承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等体育文化根脉。

倡树体育文化新风尚。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湖湘文化精神。广泛开展体育文化宣传,讲好湖南体育故事,充分挖掘体育文化育人的多元价值。推动体育文化进校园,鼓励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明星走进校园教授技术、传递体育精神。

微信图片_20201201095758.jpg

资料图:在湘西,学生们在体育课上体验苗族传统体育项目——苗鼓。摄影/欧阳琴芳

四、体育与经济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

伴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出台与中国人均GDP进入1万美元大关,体育产业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向着更大、更火、更优的方向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6579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10078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体育产业法人单位23.8万个,从业人员443.9万人,体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接近5万亿,湖南要从这块大蛋糕中分得大份,必须推动湖南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着力体育与经济融合发展关乎体育强省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强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联通发展、互惠发展,拓展产业链、激活生态圈。

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动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视频化、运动社交情景化,推动体育产品和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与创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建设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园区。

微信图片_20201201095801.jpg

资料图: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内,学生们正在进行军体拳练习。摄影/符洹雨

五、体育与社会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建设将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两端发力。体育是社会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的助推器,社会建设的成果能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内生机制,同时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能助推社会建设,特别是在扩大社会就业、拉动体育消费、完善社区功能、推动健康中国全面纵深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着力体育和社会融合发展关乎体育强省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主动将体育设施与城市规划建设融合,把体育基础设施纳入乡村振兴行动计划。

改革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精心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扶优扶强一批体育社会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健全体育赛事管理办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承办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竞赛活动,出台《体育类社会组织及“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为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事项提供一站式便捷化服务,为体育改革发展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为全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将部分赛事活动和资金向基层逐步倾斜,鼓励各地将加快推动社会体育组织向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覆盖延伸。通过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行政村)文化室的体育服务功能,积极带动乡村两级体育社会组织开展贴近生活的体育活动,激活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鼓励各系统、各行业积极发展体育社会组织,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和社区建立相对固定的特色健身组织。通过为基层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送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农村体育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扶持一批基层运动健身健康促进示范点。引导和动员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将体育赛事活动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发挥特色赛事“促发展、富百姓、稳社会”的重要作用。

体育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始终与人民身心健康休戚与共。新时代新阶段,党和人民强烈呼唤体育回归教育、回归生活,天天见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在体育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中,体育必将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谭焱良

编辑:向群

本文为体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ports.rednet.cn/content/2020/12/01/86643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体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