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入场。
一场北京冬残奥开幕式,让无数网友潸然泪下。
从手语“唱”国歌,到听障演员们的精彩舞蹈,再到盲人火炬手李端用1分钟,在全场加油声中点燃火炬……这一刻,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完美诠释。
未来的10天,让我们为自强不息的运动员们喝彩。
盲人运动员李端点燃主火炬。
独立点火,残健共融
据新华社报道,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曾斩获四枚残奥会金牌的视障运动员李端接过最后一棒火炬,走上主火炬台。
他的手抚过一片片刻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的“雪花”,经过几番摸索之后,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将冬残奥会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
“当烛火对进孔眼的那一瞬间,大家会感受到他其实是在触摸世界、认知世界。而当火焰燃烧的那一瞬间,仿佛他是在用内心燃烧着整个天地,点亮了整个天地。”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说。
李端曾是篮球运动员,18岁时,他在备战CBA新赛季时意外失明。此后,在机缘巧合中,李端再次踏上竞技场,以运动员身份为中国夺得多块残奥会奖牌,用实力证明了在黑暗中也能奔向辉煌。
而在此次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李端又举起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照亮更广阔的世界。
沈晨说,与冬奥会一样,冬残奥会的主火炬台依旧是“大雪花”,也依旧采取了“微火”理念。但是,与历届残奥会点火仪式都不同的是,本次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大胆地选择了视障火炬手点燃主火炬。
“因为点火的瞬间必须要确保安全,刚好冬奥的“雪花”微火装置就为视力障碍者点火提供了一个空间,对视力的限制小了,也降低了风险。”沈晨说。
这样的点火形式也让李端能够更加“独立”地完成点火,不需要其他帮助。李端认为,这也体现了“残健共融”的意义,通过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将更多仪式、表演完全交由残疾人完成,给予残疾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传达出残疾人的自信以及融入社会的态度。
虽然双目失明无光感,但李端表示自己对完成此次任务充满信心。
一方面,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导演组、技术人员、后勤等都做了充足准备,确保安全;另一方面,李端自己也进行了反复练习。
“就像我当时练跳远一样,我必须要跑得直,而且步子要准。否则步子大了容易犯规,步子小了跳不进沙坑。这次我也用心感受了火炬的插口,然后反复练习。”李端说。
魏菁阳。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听障舞者三次参与残奥会开闭幕式表演
据新华社报道,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冬残奥圆舞曲》表演中,包括失聪女孩魏菁阳在内的90名舞者,用动人的舞蹈艺术将一片雪花的故事娓娓道来。
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这样解读《冬残奥圆舞曲》:“在我们的认知里,自然界每一片雪花都是无声的,但是它落在地上,就在改变着世界,就是有声的。我们的听障舞者,他们用舞蹈艺术奏响无声的交响,创造出最灿烂的、带有生命质感的美丽瞬间。”
对于魏菁阳来说,舞蹈改变了她的人生。这是她第三次参加残奥会的演出,此前她曾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参与《永不跳停的舞步》的舞蹈演出,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参与了“北京8分钟”的舞蹈演出。
开幕式现场。
魏菁阳1岁时发烧导致耳聋,从小就对声音没有任何概念。2005年春节和父母一起收看央视春晚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给小菁阳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她的心中升腾起一个小小的梦想。
12岁时,魏菁阳如愿加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通过舞蹈,她更能够感觉到生活当中的美妙与温暖。
谈及再一次参加残奥会演出的感受,魏菁阳表示:“从2008年北京残奥会到现在,十多年时间过去,我们的国家以及每一个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不仅仅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在这么多年的变化里面,我看到国家的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好,残疾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一次参加的文艺表演与以往两次也有很大不同,这一次我们与健全人共同演出,这种融合的形式让我感觉到特别温暖。”魏菁阳说。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