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百知参与“十五运”大型综合性赛会开幕式观众服务组织与应急处理分享讲座。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2日讯(记者 符洹雨)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顺利举行。11月20日下午,当54岁的湖南老将刘英姿射落飞碟多向混合团体金牌的喜讯传来时,身处深圳湾体育中心赛事指挥室的湖南籍“十五运”工作人员李百知,正对着闭幕式流程表与接待方案进行最后的核对。
这位土生土长的衡阳人,带着十余年在长沙生活的印记,以及武汉军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多场顶级赛会的实战经验,以开幕式专家、赛区接待服务顾问等多重身份,在全运会筹备与举办的核心环节中贡献着专业力量,同时也满怀对家乡承办下一届全运会的深切期待。

李百知(深色衣服左三)在深圳与其他工作人员合影。
“整个‘十五运’期间,我们所有人都处于多线并行的高强度工作状态。”谈及“十五运”的工作,李百知指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介绍道,每天清晨7点的晨会、200余份协调文件的处理、3万多步的场地巡查量,是他近期的工作常态。他不仅要负责“十五运”开幕式观众组织、观众服务等核心环节的顾问培训,创新设计“赛事体验官”制度以收集反馈,还兼任深圳赛区接待服务版块专家,为运动员、媒体及VIP客户群的差异化接待保障提供专业咨询,同时担任多个赛区志愿服务指导顾问。
事实上,这样高密度、连轴转的工作节奏,对于曾主导杭州亚运会“观众体验优化方案”、参与武汉军运会开闭幕式流程设计的他来说,早已司空见惯。

李百知在“十五运”开幕式调度会上发言。
本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李百知直观感受到一届体育大赛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这也让他对2029年全运会在湖南举办倍感期待。“在大湾区,顶级赛事的专业运作标准进一步提升了我的个人能力,也进一步坚定了‘家乡有能力办好全运会’的信心。”李百知介绍,目前,湖南已拥有一批经受过省内及全国性赛事锤炼的专业办赛人才,大家渴望在家门口的顶级赛事中一展身手。
深耕赛事领域多年,李百知认为,湖南承办下一届全运会具备“战略卡位+文化传媒+群众基础”这三重优势。在他看来,作为全运会首次落地中部的主办地,湖南既能够填补中部大型综合赛事的空白,承接政策与资金的倾斜,打通中部省份体育产业的联动通道;又能够以湖湘文化与顶尖传媒为双翼,把湘绣、花鼓戏等文化符号融入赛事,依托湖南强大的传媒资源打造“体育+文化”特色IP,甚至可以在赛事间隙设置“体育非遗展示区”,让苗族武术、土家族摆手舞等传统项目与现代竞技相互碰撞;同时,湖南自身也拥有扎实的群众体育基础,像长沙马拉松等民间赛事年均参与人数超百万,全民参与热情十分高涨,这将为赛事提供广泛的群众支持。

资料图:2023年,李百知(左二)在杭州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现场运行中心工作。
在战略意义层面,李百知认为,本届全运会是展现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下一届全运会落地湖南,将实现“从国家叙事到区域赋能的延伸”。对国家而言,这是全运会赛事布局向中部倾斜、以体育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新实践;对湖南及中部地区来说,这是“以赛兴城、以赛惠民”的关键契机,能够带动文体旅深度融合,推动民生设施升级,培育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
基于丰富的实操经验,李百知对湖南全运会未来筹备提出了建议:坚持简约办赛原则,优先盘活并升级现有体育设施。例如,将长沙贺龙体育场等1950个400米环形跑道场地改造为多功能竞赛场馆,达成“一场多用、一馆多能”的效果,同时搭建全域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深度挖掘湖湘文化内核,将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等系统性地融入赛事设计与IP打造;提前规划赛后遗产转化,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培育专业办赛队伍与场馆多元长效利用模式。将竞赛场馆改造为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培训基地;广泛引入国内外专业团队与人才,建立“赛事人才储备库”,实现先进办赛理念与本土实践的深度融合。

资料图:2023年,李百知参与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
“最核心的期许是实现‘惠民生、留遗产、聚人才’。”作为湖南人,李百知坦言,希望赛事能让父老乡亲切实享受优质体育资源,留下可长期发挥价值的场馆、标准与经验,更能为湖南培养一批懂赛事、会运营、善管理的本土专业人才。
对于未来可能参与家乡全运会筹备,李百知满怀憧憬:“这是‘专业积累、乡情回馈与梦想践行’的三重圆满。”他仍记得十年前在长沙贺龙体育场组织活动时,市民对大型赛事热切期盼的眼神。如今,多年在顶级赛会中积累的实战经验,仿佛都是在为这一刻积蓄力量。“期待能与湖南本土同仁并肩作战,把粤港澳大湾区的办赛经验带回故乡,同时融入湖湘特色,让全运圣火照亮橘子洲头的那一刻,成为每个湖南人的骄傲。”李百知说。

“十五运”期间,李百知接受媒体采访。
来源:红网
作者:符洹雨
编辑:史凌松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sports.rednet.cn/content/646955/66/154503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