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再到2023年杭州亚运会,亚运会三次来到中国,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的亚运故事让人寻味和追忆。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33年前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亚洲雄风》直至今日,依然能够唤起中国人最浓烈的亚运记忆。
13年前广州亚运会,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代表乘坐花船沿珠江巡游进入开幕式会场的场景,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杭州亚运会开幕前夕,红网体育从亲历者角度回顾过往两届亚运会,也期待新的征程与旅途。
红网时刻新闻9月19日讯(记者 周雨墨)“我在北京亚运会上拿了2金1铜!”刚刚从湖南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竞训科退休的李文红,依旧是在熟悉的田径场接受了红网体育记者的采访,“我拿的是800米和400米接力的金牌,400米倒是没比好,只拿了个铜牌”。
资料图: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图/新华网
在李文红关于北京亚运会的记忆里,有站上跑道时排山倒海的欢呼与呐喊,更有登上领奖台时眼前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和脑海里闪过的一幕幕训练场景。
“我们就是奔着破纪录去的”
1987年在第六届全运会上夺得800米冠军时,李文红才19岁,正值职业生涯巅峰。听教练提及3年后的北京亚运会,她说,“好像第一次有了目标”。
从1984年进入省队,到全运会预赛上以2分4秒81的优异成绩打破女子800米全国纪录,李文红只用了三年。但在她眼中,当时的自己还是个不太喜欢训练也没有方向的小孩。
资料图:北京亚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盼盼”。图/亚运会官网
“拿了全运会冠军,就开始对拿亚运冠军有想法了,毕竟是在家门口的比赛,而且当时关于亚运会的宣传真是铺天盖地,大街小巷都是那首主题曲。”李文红说着也哼了两句。
在瞄准北京亚运会的两年里,李文红不再是那个训练时会偷懒的小孩了。她开始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一次训练中,随之而来的是成绩的水涨船高。她的400米成绩从55秒到打开了52秒大关,800米也从全运会预赛的2分4秒81,跑到了亚运会选拔赛上的2分0秒22。在决定亚运会参赛名额的选拔赛上,李文红获得了女子400米和800米的双料第一,因此在亚运会她参加了女子800米、女子4×️400米接力和女子400米3个项目,一共跑了5枪。
开幕式当天,李文红仍在位于天坛附近的国家体育总局内进行最后的备战训练,直到田径比赛开赛前两天,她才和队友们一同乘坐大巴前往位于如今鸟巢体育场附近的亚运村。
“当时觉得亚运村的位置是很偏的,我们坐车大概要花四五十分钟,而且走的还是特别规划出来的运动员专用车道。”李文红告诉记者,“去的路上也没顾着休息,也没去想后两天的比赛,就一直盯着窗外看”。
资料图:李文红的北京亚运会参赛证。供图/李文红
彼时的北京,新建了大量的立交桥和宽敞的马路,街头张灯结彩,即使是胡同深处的四合院,门口也都插满了一面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街边随处可见吉祥物“盼盼”的城市景观装置,这个一手拿着奖牌一手竖着大拇指的大熊猫,笑盈盈地欢迎着过往的每一个人。此时李文红内心又激动又紧张。
第一天李文红先参加了主项800米的比赛,身穿大红色和明黄色相间的运动服,身披135号的号码牌。出发时她并没有冲在最前面,“我习惯跑在第二个左右的位置”。与李文红一同参赛的队友是一名来自北京的运动员。“现场真是人声鼎沸,平时比赛我们还能听到赛道旁边教练数圈或者报时的声音,那天真的什么都听不到,完全就靠自己掌握着节奏去跑。”最终李文红在冲刺阶段率先撞线,拿到了自己在北京亚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
紧接着就是女子400米接力的比赛。“赛前我们就是奔着破接力的亚运会纪录去的。”作为最后一棒出场的李文红也是拼尽全力,冲线一瞬间,排山倒海的欢呼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听到赛场广播中对中国队打破亚运纪录并夺得冠军的祝贺,她松了一口气。
资料图:北京亚运会期间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吉祥物“盼盼”热气球。图/新华网
夺冠对于李文红来说,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其实冲线夺冠后真的很平静,脑子里想的都是第二天的比赛。第一天800米跑完,想的是第二天接力怎么跑;接力比完看到破纪录时想的是剩下的400米比赛真的要跑不动了。”接连作战,让她满心满眼都是技战术,不断地复盘这一场比赛,思考下一场比赛,直到登上领奖台那一刻。
当年中国队的领奖服是一套浅黄色为底色、肩部镶嵌大红色的宽松运动服,胸口印着大大的繁体“中国”两字和国徽。“站上领奖台的时候,突然就知道了为什么大家都会哭。”李文红回忆,“看到国旗升起时,会有‘为国争光’的自豪感,同时也会有‘苦尽甘来’的感觉。好像之前数十年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变得具象了,终于被看到了。”
每一天都在倒计时
北京亚运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赛事,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关注度。对于作为运动员的李文红来说,感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压力。
1987年参加全运会时还需要控制体重的李文红,在北京亚运会前一度需要增重。“我们那时候练得多,吃得少,又持续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所以体重掉了很多。一周也就休息半天,100米一跑就是100趟,10趟为1组,一共跑10组”。
除了备战本身,更让李文红感到压力倍增的是来自各方的重视与关注。为了让离家已久的运动员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当时的湖南省体工大队邀请了每一名备战北京亚运会的运动员的父母组成观赛团,前往比赛现场为他们加油鼓劲。这对于李文红来说却不算好消息。“父母的到来会让我觉得压力很大,之前有一次我爸来看我比赛,我紧张到肚子疼,然后比赛也没比好。所以我一直跟他们说,千万不要来北京。”李文红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得心有戚戚,“结果千防万防,我父母没来,但是我哥来了。比赛时,虽然看不到他,但我知道他一直在看台上为我加油。”
资料图:北京亚运会入场券。图/亚运会官网
“所有的紧张都是比赛前。站上田径场,开始做准备活动就不紧张了。”李文红告诉记者,“为了比赛我们演练了太久,全部都形成了肌肉记忆,就按照这个来做就好。从赛前热身需要慢跑多久,到什么时候去检录,什么时候换好鞋……所有的动作和时间节点都是一套规定动作。”
赛前训练的辛苦,备战的高压,让李文红在亚运会前的每一天都在倒计时。“训练很辛苦的时候我就在幻想,每天都在计算什么时候比完,等我比完了我要去看长城,要去看天安门,要去逛王府井。”李文红笑着说。虽然一直在北京集训,但当时还不算便利的交通以及巨大的训练量,让李文红从来没有时间和机会可以走出去,于是这也成了她熬过每一个困难时刻的念想。
资料图:北京亚运会期间,《经济日报》以《她与飞鸟赛速度》为题,对李文红进行了报道。(图片来自网络)
比赛结束后,李文红和省队的队友们在省体工大队的组织下,登上了心心念念的长城。可当幻想变成现实,却没有那么美好了,“比完赛整个人都松下来了,就觉得很疲惫,所以爬长城的时候,更累了。”李文红回忆。
如今都已经从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竞训科退休了的李文红回忆起33年前,依然历历在目。在她内心留存的,不是那一段辉煌时刻的记忆,而是多年来都不曾磨灭的对于田径的热爱。
虽然已经退休,但李文红每天依然会去往中心训练场报道,义务为中心培养小运动员。她带着的夏玉婷在刚结束不久的东亚运动会上获得了百米铜牌,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全国第一届学青会的备战中。此外作为国家裁判的李文红,还持续地参与到了省内各个田径赛事中。正如她所言,“我离不开这个田径场”。
资料图:湖南省体育场上,田径运动员黄瑰芬正在训练。作为目前湖南田径的代表,杭州亚运会黄瑰芬将出战女子200米、女子4×100米接力的比赛。摄影/周雨墨
@杭州
面对又一次在家门口举行的亚运会,李文红是又期待又遗憾。
“我每一个田径项目都想看,我恨不得从头到尾都坐在看台上,尤其是我们湖南现在有的、在发展的这些项目,更想到现场去比赛。”说起田径比赛李文红很激动,“但是我一张票都抢不到,所以去不了现场,只能在家开着电视看直播。”话止于此,她内心满满的遗憾止也止不住,“期待中国田径能够在杭州再续辉煌”。
来源:红网
作者:周雨墨
编辑:符环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sports.rednet.cn/content/646743/65/1307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