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湘西州:深化体教融合改革 助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
2021-03-18 13:52:40 字号:

编者按:在湖南举重领域一直有“看三州”的说法,其中一州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年来,培养了奥运冠军龙清泉、向艳梅的湘西州一直在湖南体育领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与湘西州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助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2021年3月12日,全省体育局长会议在长沙举行。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田勇作典型发言,分享了湘西州高质量发展青少年体育的经验。

微信图片_20210318110700.jpg

全省体育局长会议上,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田勇(左一)作典型发言。摄影/陈放


深化体教融合改革 助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

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

湘西州以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为抓手,始终坚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以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体校建设,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实现了新的飞跃,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奥运金牌4枚、国际比赛金牌 58 枚、全国比赛金牌113枚,破(超)多项世界、全国纪录,为国家和湖南省体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7a6d0969de3f49748a540d9486135fb8.jpg

资料图:从湘西州走出来的向艳梅,在2017天津全运会上夺得女子举重69公斤级金牌。摄影/陈放

一、逐步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教体部门合并的优势,不断完善机制,不断强化工作责任,做到管理有制度、训练有目标、经费有保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竞技体育发展长效机制。为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性,在教练员中推行聘任制、目标管理制、风险抵押制、末位淘汰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教练员,在绩效奖励、职称评定、评优提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出台相关政策。湘西州人民政府出台的《湘西自治州体育运动会奖励办法》,有力激发了教练员和学生的训练热情,有效调动了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了训练的经常性、系统性、科学性。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建立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州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教体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县市相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将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育强州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湘西州体育逐步形成了“竞技夺牌、全民健身、体教融合、体育强州”新工作思路。

二、深化体教融合改革

一是推动体教深度融合。2020年底,湘西州教体局领导班子分工调整。为更好推动体教融合工作,原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现分管青少年竞训工作,原教育局科室负责人与原体育局科室负责人轮岗。

二是推动业余体校改革。重点支持州民族体育学校建设,要求各县市至少设置一所独立的业余体校,县市按每8万人口安排1名编制的标准配备教练员。每所业余体校原则上设立1个以上特色运动项目,每个运动项目至少有6所以上学校开展。

三是大力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按“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支持普通中小学校申报州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四是借助社会力量办体育。鼓励体校与中小学、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办学,试点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工作,大力支持民办体育特色学校。

b7f0189d88034dbfb92df7442d33e47b.jpg

资料图:湘西州青少年篮球培训。摄影/肖曲晗

三、大力实施“四名”工程

实施“名项目”工程。做大做强做优奥运争光项目,巩固和发展举重、体操、摔跤、攀岩、柔道、跆拳道等重点项目、优势项目、突破项目,重点支持打造“举重之乡”“攀岩之州”“体操之城”等,不断提高名项目的普及率、竞技水平和影响力。实施“名裁判员”工程。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名裁判员。

实施“名教练员”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名教练员,开展教练员评比活动,实行职级和薪级管理。

实施“名运动员”工程。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体育特长生招生机制和参加高校单招办法,打通专业运动员的升学通道,充分调动业余体校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州、县、校三级衔接顺畅的体育人才输送“绿色通道”。按照“四名”工程的实施要求,每年评选州级“名项目”3个、“名裁判员”10名、“名教练员”10名、“名运动员”30名。

除大力实施“四名”工程外,湘西州以推进“四强工程”为基础,重新调整了全州竞技体育项目的布局,州、县、校、基地之间的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经费、师资、器材等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目前,全州创建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个、省级重点基地4个、州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所,国家级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体育俱乐部4个。

四、强化业余训练管理

一是强化管理服务。湘西州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县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对古丈县“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决定》,将优秀教练员派往基层训练单位,加强基层教练员培养,将体彩公益金使用、县市向上级单位输送运动员等指标纳入州教体局对县市教体局的年度目标进行管理考核。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享受“两免一补”、贫困生补助的经费和占比不断增加等政策保障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州业余训练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打破了制约业余训练发展的瓶颈,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长远影响。

二是强化协作共享。进一步加强州体科所、训练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间的一体化协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惠。州体校办成了十二年一贯制的全日制学校,学生规模大幅增长,目前州体校师资编制达到121名,学生规模达到800余人,整体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效率得到提高,运动员出路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十四五”期间州体校将办成知名特色校、品牌校。各县市全力创新“两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办学模式,永顺县业余体校依托永顺县灵溪第一完全小学,在该校修建体操和蹦床训练馆,所有运动员全部入读相应年级,实现了共筹资金、共派师资、共建场馆、共同训练、共享效益的目的,永顺县业余体校成功创建为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年来,湘西州在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期望还很远。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继续探索和完善湘西州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思路,为建设体育强省做出新的贡献。

3ea01fffd28f4b3090135b74cd0c1763.jpg

资料图:跆拳道项目在湘西州青少年当中蓬勃开展。供图/省跆拳道协会

来源:红网

作者: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

编辑:符环宇--体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