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市居民健身之惑:距离与时间都市上班族的“枷锁”

来源:新华社 作者: 编辑:王淑娟 2017-08-08 12:29:47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题:距离与时间,都市上班族的健身“枷锁”——城市居民健身之惑之二

  新华社记者

  在北上广这样寸土寸金而又健身需求旺盛的一线城市里,健身场地设施本就不算充足。对于朝九晚五,间或还要加班出差的都市上班一族而言,健身机会更是来之不易。每一次健身都像是一场在距离与时间的夹缝中艰辛游走的磨炼。

  6月18日,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嘉友跑跑团创始人于嘉发了一篇朋友圈文章《月坛体育场,待你重开,咱们再来!》。

  他说:“昨天,北京时间2017年6月17日,月坛体育中心田径场正式封闭,开始漫长的场地翻修历程。问了挺多人,有说7个月就能搞定的,也有说三四年之后才能恢复使用的。总而言之,要是再想进那个铁丝网一样的门,痛痛快快地跑上几十圈,或者自己掐表练个间歇,出透了汗,练够了腿,2017年是甭想了。”

  身为“健身达人”的于嘉1992年开始打篮球,2012年开始系统地跑步,月坛体育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是他运动健身的“大本营”。当年,于嘉家住玉渊潭,在位于复兴路的中央电视台上班。之所以选中大约4公里之外的月坛体育场,是因为那里是相对最近、最方便的健身场所。

  开始,于嘉主要是在月坛体育场打篮球,认识了一帮球友。后来嘉友跑跑团成立,这里又成了他们跑步的训练基地。

  月坛体育场因为翻修暂时关闭之后,于嘉找到了比月坛体育场远1公里多的北京建筑大学。本来,他看中了稍近一点的外交学院,但是那里的场地被封闭起来,没有学生证不能进。

  “场地真是供不应求。作为一个普通的健身者,我不太注意那些人均场地面积的数据,我的感受是身边哪怕是需要花钱的场地都不好找。附近像八中、四中、奋斗小学有篮球馆,但就只有一块场地,根本租不上。像月坛体育场这样对外开放的公共场地,真的是太少了。”

  前一段时间,于嘉组织了一个跑步训练营,与位于夕照寺街的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合作,定期在那里跑步。“我们跑团的好多人可高兴了,平常他们哪有机会在田径场跑步啊?”还有一次,于嘉有机会到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田径场跑步,当看到华丽的灯光映照下的夜场和环保材料铺就的跑道,见多识广的于嘉差点没高兴哭了。

  尽管场地难找,但在于嘉看来,自己相比嘉友跑跑团中的很多人已经算幸运得多了。因为职业的关系,他的工作时间有弹性,对着装的要求也没那么严格,经常穿着裤衩跑着就去上班了。但是,他的嘉友跑跑团中有不少人是公司白领,工作强度高、时间长、会议多。他们要想跑步,只能早上6点半开车到单位,找个跑步机跑15公里,然后开始干活。

  然而,能够找到一个营业时间早的健身房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宣武门附近上班的王女士就为此所困。“附近的健身房营业时间太晚,早8点才开,没法在上班前活动下。”

  上班之前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健身,上班期间没可能健身,下班之后和周末即使不用加班,也会赶上健身“高峰”,大大小小的健身场地基本都是人满为患,“错峰健身”对于上班族而言只是一个知易行难的概念。

  国家体育总局此前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没有运动的时间”是制约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这份调查中,20岁及以上人群中,因为“没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最高,为30.6%,其他依次是“没兴趣”“缺乏场地”“惰性”等。在所有20岁以上人群中,20到39岁年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较低,30到39岁年龄组仅为12.4%。

  无法摆脱时间枷锁的人们只能像于嘉一样,在健身场地的距离上花心思,尽可能减少路程往返的时间成本。

  长沙的传媒从业者高玲(化名)说,没时间、缺乏氛围是她在健身中遇到的难题。

  “都市人工作较忙,工作压力较大。有点休息的时间,常常是睡睡觉、陪陪家人、搞搞卫生。身边很多人都办了健身卡、游泳卡,但多数都是浪费了。”高玲说,“浪费过几张健身年卡后,我总结的经验就是如果要办健身卡,健身房得在家附近,步行十分钟能到的地方。但凡需要开车或者坐车,基本一年难得去几次。”

  在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看来,解决上班族健身锻炼的难题,关键要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都是‘单位人’,住着单位的宿舍,单位里面有运动场所,参加工会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是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住房制度的改革,‘单位人’几乎都变成了如今的‘社区人’,人们一下班就各自回家。”钟秉枢说,“但是目前社会上并没有很好地提供‘社区人’所需要的社会公共服务,大部分社区都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同时也没有相对完善的社区活动的组织。小区只有健身路径,只适合一般中老年人活动一下,既不适合放学回家的青少年,也不适合上班一族回家之后的锻炼。”

  “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推进社区健身设施的改造升级,是解决上班族健身困局的关键。”钟秉枢说。

  也有人在健身场地设施的不便和稀缺中发现了商机。今年25岁的太原小伙刘鹏刚刚和朋友改造了一个一块半场地的篮球馆,最近忙得不可开交。经过前期简单的磨合,现在已经开始收费了,200元每小时的半场费用,并未阻拦住众多篮球爱好者的脚步,得提前预订。

  曾经是山西大学校队后卫的刘鹏,在大一开始就和同学创业搞篮球培训。虽然刘鹏2014年才大学毕业,但是培训已经做了五六年了,带出来了3000多名学生。在培训的过程中,场地问题成了刘鹏难以绕过的坎。

  “干了五六年,换了十来个场地,因为太原的室内场地一直特别紧张。私营的很少,一些事业单位、国企、现在新建的大型小区有不少球馆,但都不对外。”刘鹏租过学校、酒店篮球馆,但都难以长久。

  “看你干得好,就涨价或者撵你走自己干。”去年有个场地竟然涨了三四倍的价格,为了市场和品牌,刘鹏赔钱坚持了一期,最终刘鹏决心拥有自己的球馆。他和一名教练朋友,在太原的老城区青年路附近找到了一个乒乓球馆,签了个长期合同租了下来,改造成篮球馆。

  “房租一年一付,第一年的房租加上改造费用花了80万元左右,现在每天灯光等维护费用1000多元。”刘鹏并不担心赔钱,附近是老城区,居民多,但体育设施少,像样的室内球馆基本没有,不愁没有来打球的人。而且刘鹏租下了20多个车位,配套设施、区位优势、场馆情况,都是优势。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人群的健身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而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应该充分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执笔记者吴俊宽、王镜宇、谭畅,参与记者肖亚卓、周勉、林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体育频道首页